看了晚点对特斯拉的报道,忽然意识到:特斯拉和 100 年前的福特,是同样的竞争策略。 而且不得不感叹,马斯克这才叫 “企业家精神”!哪怕在降低成本上也是真牛逼!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1、不说产品,为什么特斯拉在成本控制上也那么牛逼。
第一,正常一辆汽车,3 万个零件,特斯拉降低到了 1 万个。 更少的零件数,自然意味着更低的组装成本、更好管理的生产线。 咋做到的呢? 原先汽车外壳,是好多零件拼起来的。 他不这么干。 他要一体成型,尽可能直接铸造出整个企业外壳。 原先一辆车里有 80 多个芯片。 控制大灯一个、远光一个,等等。 特斯拉搞了个中央芯片。用软件控制一切。 一辆车里好多按钮、好多仪表。 特斯拉也不走寻常路。 能用一块大屏幕替代的,全做到大屏幕里! 于是零件数量大大降低。
第二,原先的制造工厂,都是个园区。厂房与厂房中间,好大的空地。完成一个厂房的工序,需要有卡车把半成品拉到下一个厂房。装货、卸货、运输,又增加了好大的成本。 特斯拉咋办呢? 他就想了一个问题 —— 为啥我要把厂房分开呀? 于是他索性盖了个超大的厂房。 这个厂房还分好几层。 制造组装在上层、运输在下层。 缩短距离,减少搬运。 把装卸、运输成本再降低到极限。
第三,能标准化的标准化,能让机器自动完成的就自动完成。 马斯克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工厂也是产品,是制造汽车的产品!
2、特斯拉的策略,和 100 年前的福特很像。 为什么呢? 在特斯拉再盖好两个工厂之后,预计到 2030 年,他的年产量能达到 2000 万辆。 2000 万辆是什么概念? 这是中国一年的汽车购买量。 特斯拉一个品牌的产能,足以吃掉整个中国市场。 而且,吃掉这么大的市场,特斯拉靠的不是像其他车企一样做大量的 SKU。 他就那几个 SKU。 可以说,特斯拉做出了所有车企中单品产量最大的 SKU。 足够标准、规模足够大,才让特斯拉可以靠规模把成本不断降低。 这个策略,和 100 年前福特的策略如出一辙。 那会儿福特的选择是:我就卖一款车! 但是每年,都通过更好的技术、更标准的产品、更大的规模,把这款车做得比前一年更便宜! 于是卖得越好,这款车越便宜。 越便宜,卖得越好。 一度,福特占据了美国汽车市场 50% 以上的市场份额。
3、但是特斯拉和福特的策略,只有在新技术普及期,行业先行者才有资格做到。 福特所在的时期,是汽车的技术普及期。 特斯拉所在的时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普及期。 技术普及期有两个特点: 新技术更好。 新技术太贵。 主要是高昂的价格,阻挡了新技术的普及。 谁能通过规模效应把技术普及成本降下来谁将拥有最大的优势。 于是,常常是先行者最先拥有了足以启动 “更大规模、更低价格” 良性循环的能力。 所以,其他企业与特斯拉竞争注定很痛苦。 最开始,他是先行者,你追不上他的体验和技术。 当你也能追上他的体验和技术了,你又没有他的规模和价格。 这样的策略,决定了特斯拉必将吃透技术普及期的红利。 什么时候,特斯拉的优势才会慢慢失去效果呢? 当电动汽车技术的成本足够低,低到大多数消费者不再敏感于为技术支付的成本。 消费者开始乐意为功能差异买单了。 那个时候,属于其他车企的挑战特斯拉的机会,才会真正到来。 所以,对于其他车企,唯一的路,是细 分。 能把握住一个细分人群的功能需求,就能占领一块市场。 只有此刻开始细分,等待技术成本的降低,未来才有胜算!
4、为什么只有特斯拉,成为了这场技术革命的引领者?其他车企为什么不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么几件事:
第一, 用一块屏幕替代那么多的按钮和仪表,要求极强的软件能力。 大多数车企,是硬件能力强,软件能力弱。车载软件一水外包。 只有特斯拉说:既然软件能力是重要的,我们自己就要有足够强的软件能力。 不要在意现在没有什么。 只要需要,让它有就是了! 我记得说过类似话的另一个企业是美团。
第二, 只要不超出材料的理论极限,都可能实现。
第三, 对技术人员,失败不要紧,你只要把失败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次有价值的失败!
最后, 不考虑当下的能力限制、不那么考虑现实的可行性、不那么在意失败的成本。 你说马斯克这个人,是不是有点疯狂? 如果我是个投资人,我看他我也觉得相当疯狂。 但是,所谓企业家精神,很多时候就是 “在理论极限约束下,一种疯狂的乐观主义精神”! 唯有如此,那些此前看起来疯狂的技术革命,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科技圈
原文:https://twitter.com/jike_collection/status/1547201694840152064?s=20&t=a0PZP-tJRJYFbYvACpFFzw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