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轉載】佛教的自我救贖

 【頭條轉載】佛教的自我救贖


      佛教産生發展到現在,流弊極深,病入膏肓,
      需要刮骨療毒,自我革新,才能更好地傳承。
 
  流弊①:【晦澀艱深】
佛經以唠唠叨叨而聞名。之所以唠唠叨叨,並不是全無道理。其一:終極奥義,很難說明白。而佛陀力圖把“不可說”的東西說清楚,結果是想說明白而說不明白,或者別人已經明白而他生怕別人還没明白。其二,《一唱三嘆》的行文風格,對聽者是一種耐心的磨練,而佛教修行的要求之一就是耐心,無論如何都不能起嗔念。《大話西遊》中的唐三藏可謂是得其真傳者,而孫悟空顯然經不起這種磨練。其三,疊床架屋的經典架構,能在觀感上予人以《恢宏敬畏》之感。然而,佛經的浩瀚、佛法的繁複,事實上阻礙了佛理的傳播和佛教精神的真正落地。面對卷帙浩繁的經文,加上晦澀艱深的術語,有心學佛者很多都知難而退了。而且,即便堅持鑽研的人,也大多迷失在了《概念的森林》裡。中國大地上固然建起了無數寺廟,但真正予人深刻印象的不是佛法而是建築。因此,佛教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是:如何刪繁就簡,把佛理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向世人說清楚。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曾多次嘗試把《心經》轉譯成一篇優美、到位、不丟失任何信息的《信達雅》式白話文,但發現做不到,數易其稿後,還是采用了這樣的漫讀散文。文言文,有其獨到的信息傳遞優勢,如果我們不能把佛經白話化的話,可以做的事也許應當是提取佛教之義理精髓,重新創作,使之更具穿透力。
 

流弊②:【喧賓奪主】
佛學的主幹,本來是放下與超越,是離苦與涅槃,是自度與度他。六道輪回、善惡果報,本來只是實現上述主幹目的之鋪墊和基礎。然而,在佛教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六道輪回》比《跳出輪回》更深入人心,《善惡果報》比《涅槃寂靜》更令人神往,旁枝末節掩蓋了要義精髓。結果,我們今天看到的佛教,太過強調《福報》,而且將《福報》與《禮佛》過分挂鈎,使得它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燒香磕頭、有求必應的宗教。這種變化,固然與世人的祈福心理有莫大關系,但也與佛教經典自身有關。比如說,《無量壽經》中即有大量把福報與禮佛相挂鈎的內容,而淨土宗在民間流傳極廣,但其真正精髓並沒有得到很好弘揚,反倒是果報理念紮根深厚。《無量壽經》本來是教人擺脫果報輪回的,但人們更願意相信其中現實福報的說法。其實,將福報與禮佛過分挂鈎,就相當于《微信公衆號》誘導《訂閱者》分享一樣,是要被騰訊銷號的。而破財消災,其實跟行賄受賄、貪贓枉法也沒什麽兩樣。竊以爲,此等皆非佛祖初衷。因此,當代佛教如欲有個新面目,還須從以善惡果報爲核心內容的架構中走出來,重樹佛教之主幹。
 

流弊③:【偶像崇拜】
佛學本身是無神論學說,沒有偶像崇拜。釋迦牟尼得道後,本身也只是壹個普通人。他《住世說法》數十年,本質上跟孔子《杏壇開講》亦無甚區別。他的逝世,也就是一個普通人的逝世。最初的佛教徒,也是這麽認爲的。然而,由于佛陀的理論包含了生死輪回、無爲解脫、永恒寂靜、如來法相等要素,因而逐步發展爲偶像崇拜特征極其明顯的宗教。釋迦牟尼被神化了,佛陀甚至變成了掌握生死予奪大權的三界主宰。此外,佛教中還有很多寓言故事,本來是用來幫助人們理解佛經的,結果這些寓言被當作真人真事看,逐漸向迷信一路演變。盲目崇拜與迷信觀念相糅合,使得佛教平添許多不必要的神秘感,反而不適應現實社會之需要。善是福源,佛不是主宰。求福,行善即可,不必磕頭。當代佛教若想換一種形象,還須從崇拜與迷信中拔足。
 
 

  流弊④:【 勢利媚俗】
佛教在數千年的生存中變得世故、勢利和媚俗,且當今更烈。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妳再高大上,也要生存,也要服從世俗政權的要求。但佛教不應《自甘墮落》。比如說,少林寺的商業化,我個人以爲,的確違背佛教精神。弘揚佛法,不在於把場面做得多大,而在于把人心入得多深;不在於把寺廟做大做強,而在于把佛法說清說透。做大做強了那是商業文化,無益于安頓人心。若真欲弘揚佛法,最好的方式是樹起個“靜心”的旗幟,立起個“不動”的榜樣,讓人望之如泰山而心有依歸。當今世界,人心浮躁是最大的問題,醉生夢死是普遍的現實,最需要靜心。佛教本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奈何自甘墮落,爲名利所驅使!名僧亦當以《講經說法》名滿天下而非依據香火,就如昔日梨園名角,當以《台上功夫》口口相傳而非《欽定職稱》。試問今日大德,幾人能有如此修爲?
 


PS:总的来说,人群是愚昧的,也幸好往迷信和宗教方向发展,释迦摩尼的“哲学”才得以流传至今,不过要从一堆沙子里找出一粒粒真正的小金粒,也很困难。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