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内收到两条噩耗,特朗普从未这么生气过:将恢复对华大幅加税

 


10月10日这一天,对特朗普来说,不仅是“黑色星期五”,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灾难日”。

一早醒来,他就接到两个让他火冒三丈的消息:一个是诺贝尔和平奖被颁给了他最不想看到的人,另一个则来自中国,一纸稀土出口管制公文,精准打在了美国的命门上。
两个打击一前一后砸下,特朗普怒气值飙到满格,当晚就在社交媒体上放话:要对中国“狠狠来一次”,恢复并扩大对华关税。
他到底为什么这么急?这两个消息,又为何让他如此失控?
B诺奖落空,特朗普怒摔话筒
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结果出来后,整个白宫都沉默了几秒钟。颁给谁不好,偏偏颁给了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马查多。
这是谁?是特朗普上任后努力挤压的“马杜罗对手”,是美国在拉美布局的反马杜罗棋子。
特朗普本以为,这盘棋下得稳稳的,自己搞定了“全球最顽固政权之一”的外交困局,稳拿诺奖,没想到最后奖杯被“对方队长”举了起来。
更让特朗普窝火的是,他早早就在为这个奖造势。
从他第二次上台开始,不管是在巴以问题、中东停火,还是朝鲜半岛局势上,他都在努力制造“和平制造者”的形象。
公开场合不止一次提到:“如果奥巴马能拿诺奖,我为什么不能?”他甚至在今年9月接受采访时直言:“和平是我任内的主旋律,这世界应该给我一个奖。”
结果呢?奖没拿成,反倒成了马查多的加冕礼。
这位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靠着在极端局势中坚持民主选举,被评为“拉美新希望”。挪威诺奖委员会在奖项说明中写道:“她为自由发声,是民主的象征。”
这句话,简直像在特朗普脸上贴了一张“大号讽刺标签”。
白宫方面的回应也颇具火药味,新闻秘书在简报会上表示:“我们对评审标准强烈质疑,这显然是一次带有政治倾向的决定。”
特朗普本人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社交平台上连发三条动态,直言这是对他“和平努力的侮辱”,还暗示诺奖委员会“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干预”。
但外界并不买账,许多观察人士指出,特朗普上任以来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展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推动力”,反而在多个地区制造摩擦。
比如在南海问题上持续施压中国,在伊朗问题上重拾制裁路线,甚至在台海问题上多次“嘴炮升级”。诺奖委员会显然更倾向于选择一位真正“推动和平进程”的人物,而不是一位“自封和平使者”的领导人。
一边是奖项梦碎,一边是政治对手登顶。对特朗普来说,这不仅是面子上的打击,更是一次实质性的国际威望受损。
这个奖原本是他为2026年中期选举准备的一张王牌,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被对手拿去炫耀的战利品,而这才只是“今天的第一击”。
不过马查多这个人很懂人情世故,已经公开表示要将这个和平奖献给委内瑞拉人民和特朗普,特朗普也转发了她的动态,看样子是要欣然接受。
只是从马查多手里拿到的和平奖含金量是否和诺贝尔委员会手里拿到的相同,就要看美国选民怎么看了。
B中国出招,稀土管制精准打击
如果说诺贝尔奖是“面子”上的打击,那中国的稀土管制,就是“里子”上的重锤。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稀土相关技术及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说白了,今后谁想用中国的稀土产品、技术或中间环节,都得先经过中方批准。这份公告的影响力,远不止一纸行政命令那么简单,它直接击中了美国高端制造业、军工、芯片、新能源等多个关键行业的神经。
特朗普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报复”,他在社交平台上斥责中国“操纵全球供应链”,并扬言要恢复对中国的高额关税。
几个小时后,白宫正式宣布:将重新评估对华301关税框架,不排除恢复此前被暂停的部分关税措施,并考虑对新能源、高科技产品加征新税。
这场“稀土风波”并非突如其来。从去年中美科技摩擦重新升温开始,中国的“战略资源牌”就一直被外界关注。
早在2024年,中国就已将稀土列为重点战略资源,严控出口数量和技术外流。而这次的公告则意味着,中方开始动用“技术环节”进行限制,不再只是控制原材料,而是从源头到工艺全面把控。
这对美国来说,无异于一次“技术封锁反击战”。
因为美国虽然拥有部分稀土储量,但加工能力几乎为零,长期依赖中国的提纯和技术支持。比如F-35战斗机、导弹系统、5G设施等关键装备,内部大量零部件都需要高纯度稀土材料。
而新能源汽车、电动飞机这些“未来产业”,更是离不开稀土的支撑。
特朗普政府原本还想在2025年底宣布美国“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计划,没想到中国先下手为强,在核心技术上卡了脖子。
一位美企高管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这招太狠了,我们连替代方案都没准备。”
而这次管制的时间点也极其敏感,就在前一周,美国刚公布对中国新能源车的调查结论,声称将有“贸易回应”。
中方显然是在提前布局,用稀土技术管制作为“回手一击”,告诉美国:你可以查我车,我就卡你科技。
特朗普的反应则是愤怒和焦虑的综合体。他需要在选民面前表现出强势,扳回一局,于是重新打出“关税牌”。
只不过,这张牌的效用已经不如从前,毕竟2018年那场关税大战的效果大家还历历在目,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最终承担了大部分成本。现在再来一次,很可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B加税反击,治标不治本
特朗普宣布恢复对中国大幅加税的决定,从政治角度来看,是一次典型的“危机公关”操作。他需要在24小时内给出一个强硬回应,来掩盖诺奖失利和稀土打击造成的双重舆论压力。
但从经济和战略层面分析,这波“关税回旋镖”未必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首先,加税并不能直接解决稀土技术受限的问题。
即便关税加到50%,美国依然得依赖中国的稀土产品和工艺。因为没有替代技术,也没有足够的国内加工能力,关税反而会让本土企业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竞争力。
其次,美国此前对中国的高科技打压已经逼得中国在技术研发上加快了脚步。
比如在稀土磁材、纳米分离、超高温冶炼等领域,中国过去两年内已经取得突破,开始摆脱对外资设备的依赖。
换句话说,制裁没有让中国“退回起点”,反倒逼出了“技术独立”。
而对于特朗普来说,这场“对华加税重启战”更像是一场政治秀,他需要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向支持者展示自己“反中强人”的形象。
恢复对华关税,不仅能转移选民对经济疲软的注意力,还能重新激活MAGA阵营的“民族主义情绪”。
但问题是,这招已经被用过一次了,效果也不如从前。2020年的贸易战让美国农民、汽车制造商、零售业叫苦不迭,最终逼得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这次再打,观众未必买账,市场更可能先崩一个。
更何况,中国的回击能力已经今非昔比,这次管制的,不是传统的“原材料”,而是“技术核心”,是未来十年全球高端产业的“命门”。
如果中方继续扩大限制范围,比如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光刻机关键材料也实行出口管制,那对美国产业链的冲击将远超想象。

发表评论

0 评论